发布日期:2012-07-26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43  

解读教育十二五规划:教育是民富国强的一本万利


日 期: 2012-07-26
来 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教育是民富国强的“一本万利”
作者: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胡鞍钢

 

教育兴,人民兴;教育强,国家强。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人民富裕和国家强盛的根本途径,尤其是对我国这个世界上最大人口的国家而言,优先发展教育更是我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前提条件和必然战略选择。 

  我国最丰富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最优先的发展战略就是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不断强化教育投资,提高我国人力资本水平。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先后制定了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刚刚发布的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对“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对教育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和落实。按照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十二五”规划部署,到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将达到3350万人,相当于美国当前在校生总规模(约1700万人)的近两倍;全国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达到1.5亿,这相当于美国劳动力总量,也超过了世界第九大人口国家(2011年俄罗斯为1.38亿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那时劳动年龄人口在10亿人左右,尽管占世界劳动人口的比重在下降(为20.7%),但是总人力资本(即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乘积)为105亿人年, 仍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总量比重的1/4左右。我国人均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再乘上我国十几亿的人口基数,就会形成巨大的总人力资本优势。因此,尽管中国人口红利在总劳动年龄人口达到高峰后逐步下降,但是教育红利仍然持续扩大,能显著抵消人口红利下降的负面作用。因此,可以预见,未来20年,中国经济不但不会因为人口红利下降而下降,还会因人力资源红利特别是教育红利的上升而持续上升。

    教育发展还有明显的多重溢出效应。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直接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提升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提高劳动参与率特别是妇女的劳动参与率,从而直接促进就业总量增长;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促使劳动力从低劳动生产率的农业向高劳动生产率的非农产业转移,从而促进就业结构中农业比重下降、非农业比重上升,这种结构效应也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从国内外经验来看,妇女受教育水平提高还可以直接降低妇女总和生育率,促进现代人口转型。因此,教育发展不仅可以产生教育红利,还会产生其他外溢红利即人力资源红利,这远大于人口红利。可以说,教育及其外溢性作用决定了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人力资本快速积累是经济迅速增长、社会加速转型的重要推动因素。尽管目前还难以从定量的角度估算教育的外溢性和长期影响性,但总体上来看,教育的协调发展能极大地促进和影响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科学发展。

  回顾历史,1949年,我国总人口为5.4亿人,文盲率达到80%,高等教育人口只有18.5万人,占总人口的万分之三点六,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1年,人口成为当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沉重包袱。经过60多年的教育发展,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人口不再是发展的沉重“包袱”,而是发展的最大“源泉”;不再是发展的制约“劣势”,而是发展的最大“优势”;不再是发展的“负债”,而是发展的最大“资产”。在各类战略性资源中,人力资源已经成为最具优势的资源;在各类发展资本中,人力资本已经成为最具竞争力的资本,教育是富民强国的“一本万利”。 

  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同时也是我国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黄金时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抢抓机遇,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落实好教育“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推进“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加快我国从世界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世界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步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作者: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胡鞍钢)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