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2-10-08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45 次
大学课堂如何才更有吸引力
www.jyb.cn 2012年10月08日 作者:曹继军 颜维琦 来源:光明日报
学生们有的吃着东西翻着闲书,有的塞着耳机打着瞌睡,老师站在讲台上视而不见、照本宣科——这样的场景,在大学的课堂里并不罕见。
是大学的课堂有些无趣,还是经过了高考前的拼搏,学生们有些懈怠?大学课堂如何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兴趣?这几年,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问题,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各高校都在研究。华东理工大学抓住教师教学能力这个“牛鼻子”,力求提升三尺讲台的吸引力。
埋怨学生,不如先练教师
大学生上课不积极、不认真是大学里的普遍现象。经过了初中、高中连续多年的紧张拼搏,多数大学生都有喘一口气、轻松一下的想法。可是,讲台上的教师“照本宣科,有口无心,怎么能出好课?不出好课又怎么能让学生认真上课?”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任德呈反问道。
这个发问在华东理工大学影响甚深,并促使学校成立了“本科教学顾问组”。顾问组由在本科教学中奉献了一生心血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本科教学顾问组主张从老师自身找问题。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就转化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顾问组采取听课、举办授课比赛等方式,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各个学院也将教师培训工作重视起来,化工学院率先成立了“青年教师培训中心”,专门制定了针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条例、培训方案,由国家级教学名师、上海市教学名师共11人全程指导。
2010年11月,华东理工大学的青年教师孙伟振在全国第五届“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上侃侃而谈,他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的探讨赢得了众多同行的好评。看到这时的他,谁能想象得到2007年受训前他的青涩与紧张。“习题课试讲前,我花了半天时间准备了20分钟的内容,结果讲得太快,时间没到,就把所有内容都讲完了。”孙伟振说,“通过培训,我发现教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自己懂和让别人懂完全是两回事。”
孙伟振的体会,在华东理工大学青年教师中颇具代表性。今年,学校正式推出9大类青年教师培训基地。在培训中,新教师通过听课、备课、试讲、上习题课等环节,亲身体验本科教学的全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参加培训的青年教师不仅每人有一位“师傅”,还要参与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活动,与整个团队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