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2-11-12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10 次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两年:豪情踏征程 砥砺铸基石
www.jyb.cn 2012年11月11日 作者:柴葳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豪情踏征程 砥砺铸基石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的伟大实践
■本报记者 柴葳
2010年7月1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这里隆重开幕。会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全面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胡锦涛总书记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总动员令。
中国教育发展史注定要铭记这一重要时刻。从人民的需求出发,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规划纲要的出台开启了中国教育的新时代。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几大关键词无不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这份未来10年行动纲领颁布后,中国教育为之一振,全国2.6亿名学生、1500多万名教师为之一振。
从2008年早春到2012年初冬,从理念的形成到实践的深入,在教育规划纲要的引领下,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发展之路,勇敢而坚定,科学而智慧。
规划:凝聚众智着眼未来
历经近两年、700多天时间,教育规划纲要正式从理念走向文本,与公众见面
2010年7月8日,教育规划纲要正式印发。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出发,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工作方针、总体任务、改革思路逐一明晰。
此前4个月,长达2.7万字的教育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公之于众,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也是未来10年教育改革的路线图。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盼,与中国教育的光荣和梦想一起,在教育规划纲要的引领下,驶入中国教育发展的新纪元。
时间回溯到2008年3月。全国两会刚刚闭幕,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便将关注的目光落到了教育改革发展蓝图的规划制定上,并做出重要指示: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把研究制定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作为新一届政府必须着力做好的一件大事。
新一届政府履新之际的战略决策,更像是一个领导集体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其背后是一个民族深沉的人力资源强国梦。如何通过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如何造就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次次追问赋予教育规划纲要沉甸甸的使命。
2008年8月29日,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后,国务院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刘延东国务委员为副组长的教育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以刘延东国务委员为组长,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相关单位等14个部门为成员的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承担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的具体工作。
奥运之年的北京,金秋时节,天高气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突然热闹起来。教育规划纲要起草工作小组办公室组织的文件组、调研组、综合组同时进驻。
500多位专家学者直接参加、近2000人参与的11个重大战略专题组,组成了教育规划纲要制定的庞大队伍。100多人的专家咨询队伍,大大丰富了纲要制定的视野,他们中不乏科技、经济、管理、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
从蝉鸣如潮的盛夏到落叶纷飞的金秋,从瑞雪飘飞的严冬到百花争艳的阳春。起草组驻地时常灯火彻夜长明,为了讨论一个问题、一段文字、一组数据,常常夜不能寐。
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成为教育规划纲要制定的一个起点。2009年新年伊始,教育规划纲要向全国人民征求建议意见。从2009年1月上旬到2月底,分两个阶段就一系列重大问题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来自海内外的210多万条意见建议,14000多封信件,记录着党和政府广纳群言、广集众智的民主科学决策过程,开启了中国教育从新起点出发的改革之路。
2010年1月,温家宝总理召开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讨论教育规划纲要文本,并决定第二次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一个月后,教育规划纲要文本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工作顺利结束。工作小组办公室共收到意见建议2.79万条,从媒体、网络累计收集的报道评论与意见建议约249万条。边制定边调研边向社会征求意见,这在中央文件制定史上还是第一次。
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始终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就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做出指示。
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温家宝总理分别主持召开了5次座谈会,与来自社会各界的50多位代表座谈,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建议。
刘延东国务委员先后多次主持召开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全体会议,以及调研、咨询、征求意见和文本修改会,研究调研、起草、征求意见工作。
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等14个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成员单位各负其责,齐心协力,通力合作,尽其所能出人、出力、出智慧。
从2008年8月启动到2010年7月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历经近两年、700多天时间,这个凝聚全党全社会智慧、体现国家意志、寄托人民希望的纲领性文件,正式从理念走向文本,与公众见面。
行动:改革创新跨越发展
在全国确定425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从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面系统推进
教育规划纲要出台后,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中央各部门高度重视,掀起了全国范围内学习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热潮。2010年10月,35位省部级领导干部走进国家行政学院参加“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题研讨班。此后3个月,教育部宣讲组走遍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宣讲活动掀起了关注教育改革发展的热潮,也为基层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听了报告,基层的干部职工对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对我们把发展教育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非常有帮助。”新疆轮台县发改委主任唐平说。
统一了认识,坚定了信念。教育规划纲要出台后,在极短的时间内,便从文本扎实地走向行动。从庚寅之夏开始的这场教育改革发展的世纪工程,以前所未有的热度激荡着神州大地。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不到3个月,国务院便将纲要确定的任务分解为190个重点项目,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部等11个部门牵头,49个部门参与,逐项予以落实。
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10项改革试点,经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425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从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面系统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为确保教育改革科学推进,国务院首次成立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对应教育规划纲要中确定的十大改革任务,分10个组开展工作。作为我国教育领域最高水平的咨询机构,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指导和推动教育改革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仅在2011年,10个工作组就分赴全国26个省、区、市,开展了55次调研。
没有哪一个纲要像新世纪的教育规划纲要一样,集中了整个民族的思想和智慧;也没有哪一个纲要像新世纪的教育规划纲要一样,赢得了从上到下如此多的关注与支持。
教育规划纲要出台仅大半年时间里,各省份党政“一把手”亲自出席当地教育工作会议,“一把手”亲自关心教育、亲自抓教育规划纲要的落实,核心关键词只有一个:优先发展教育。
“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支撑,教育是民生,教育是后劲,教育是形象,教育是未来”,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河南省教育工作会议上连用6个“是”强调发展教育“尤为重要、十分紧迫”。
“山西要转型,教育首先要转型;山西要跨越,教育首先要跨越。”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着眼转型跨越发展大局,从战略高度谋划和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优先发展不仅是各级党政领导的共识,更是以加大教育投入为标志的切实行动——
广东在2011年逾8000亿元的全省财政预算中,将1072亿元的第一大项支出用于教育,并提出力争到2020年各级财政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比例达到25%以上。
湖南将市州、县市区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至2个百分点,省本级预算内教育经费每年年初预算比上年递增20%。
“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这是国家对地方加大投入、优先发展教育最积极的回应和最有力的保障。温家宝总理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两年多来,摆脱了观念束缚的各级政府,纷纷以攻坚克难的精神,从最棘手、最热点的问题入手推动改革。
浙江省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改革、民办教育制度改革等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制定了以县为单位的“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然吹响,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招生制度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方面,行动一触即发。
变化:攻坚克难兴教惠民
直面难点、促进公平,每一项变革,每一次突破,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育的整体生态
2011年9月1日,新学年开学第一天。一大早,送孩子到幼儿园上学的西安市民王卫娜惊喜地看到,幼儿园门口醒目地张贴着学前一年免费教育的公示文件,按此规定,她不用再为孩子缴纳保教费。当日,陕西省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陕西全面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建立学前一年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补助制度。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10个重大项目中,学前教育是社会关注度最高的项目之一。2010年8月,国家决定启动实施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项目。为了加强对各地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指导,教育部专门成立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而在各地推进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的进程中,学前教育也成为进展最快、变化最大、满意度最高的改革项目之一。
北京市计划“十二五”期间,使全市幼儿园总量达到1600所左右,其中公办园占到50%以上;陕西省西安市设立专项资金1亿元,用于奖励民办和企事业办幼儿园;青海省在海南州贵南县、海东地区乐都县等15个县试点学前教育巡回走教模式……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两年多时间对一个13亿人口的教育大国来说,或许只是发展进程中的一粒微尘。但教育规划纲要实施撬动的是一个民族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信心和智慧。改变,就在这种决然前行中悄悄发生。
仅仅是在两年前,很多家长为了送孩子上心目中的好学校,不得不花钱、托关系,甚至举家陪读。“二三流学校学生往一流学校跑,农村学生往城里跑。”一位老校长一语道出当时中国教育人口的走向。
学前教育入园难、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教育规划纲要甫出,即面对这些百姓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否科学有效地“解题”,关乎未来10年中国教育走向。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两年多的实践证明,我国的教育决策者没有辜负人民的厚望,直面教育难点、关注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正努力走出一条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内涵发展道路。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每一个渴望知识的个体,从中央到地方,整体筹划,分步实施,深刻改变着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面貌——
“没交一分钱,没托一个人,孩子名正言顺上了盐城实验小学”,家住江苏盐城的周先生说,幸福的背后是盐城市为切断“择校”利益链,大举化解学校债务、拒绝择校费的强力举措。
“学校食堂顿顿有肉吃,比家里的饭还香。”广西都安县澄江乡古山小学学生黄月佳笑容的背后,是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连片特困地区680个县的全面铺开。
“现在我们的毕业生,用人单位抢着要。”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校长胡定军难掩欣慰的背后,是各级政府倾其所能、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努力。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连续两次上调,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从原来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元,学前教育资助政策的设立,其背后是国家“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两年来,中国教育事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每一个呼声,每一项变革,每一次突破,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育的整体生态,增强了教育为国家未来和人民福祉奠基的能力。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引领教育改革走向深入的路还有很长。面向未来,我们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中国教育报》2012年11月11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