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3-01-04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58 次
首都经贸大学“午餐会”:舶来品的潜能有多大
www.jyb.cn 2013年01月03日 作者:李凌 蔡继乐 马云鹏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教师促进中心让近七成教师受益,300多名经常参加活动的教师教学水平显著提升
大学“午餐会”:舶来品的潜能有多大
■本报记者 李凌 蔡继乐
正值隆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午12点,午餐时间,很多年轻教师却匆匆往主楼赶去。
在主楼一间小会议室里,坐满了年轻教师,他们一边吃快餐,一边听课,后进来的教师找不到空座,只好端着饭盒站着,边吃边听。主讲席上,学校工商学院教授吴冬梅正结合本科教学的实际问题,向大家讲解“有效教学理论和科学教学基本要素”。很多人都听得忘记了吃饭,不停地做笔记,如饥似渴地享受起“精神食粮”。
这是前不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师促进中心举办第40次主题午餐会的情景。创建于2006年的首经贸教师促进中心,是个非行政化的教师互助组织,教师自发组织、自愿参与,不作强制、没有报酬,却吸引了全校七成教师2000多人次参与,成为很多首经贸教师的“精神家园”。这个教师促进中心有什么魅力,吸引了这么多教师的参与?
大学“午餐会”原是舶来品
吴冬梅的另一个身份是教师促进中心主任。虽说是主任,却不是行政职务,而是为大家服务的核心志愿者。她向记者讲述了创办教师促进中心的初衷。
近些年,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首经贸新招聘了很多教师,青年教师逐渐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的主体和学校发展的主力军。青年教师科研任务多、教学任务重,但是收入低、压力大、经验浅,面临很多职业发展的困惑。
能不能为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搭建职业发展的平台,解决他们的困惑,帮助他们实现专业化发展呢?2006年年初,时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文魁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考察,发现很多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均有非行政化的教学促进机构,由教师自发组织,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多伦多大学的教学促进中心每天都举办午餐会,美国密歇根大学和哈佛大学40多年前就设立了教学中心,我国的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也有类似的机构。
受此启发,在文魁等人支持下,吴冬梅作为核心志愿者,引进多伦多大学的模式,并参考香港高校的理念,发起成立国内第一家教师职业发展促进机构——教师促进中心,旨在通过举行教师自愿参与的午餐会、一对一私密帮助、巅峰课堂等活动,搭建跨学院、跨学科的学术共同体和非行政化的教师交流平台,提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教师促进中心的所有活动,教师均自愿参与,经费由学校拨付,但是单独运行,与教务处、人事处相分离,所有活动都由志愿者根据教师需求精心设计、安排,不受行政干预。
“第一次举行活动时,由于知道的人不多,再加上是新鲜事物,很多教师有顾虑,是不是教学科研水平不行的教师才去参加活动,所以只有12个人参加。”吴冬梅告诉记者。
但很快,教师促进中心的活动就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成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品牌活动,甚至有外校的青年教师慕名赶来,参加交流分享。目前,教师促进中心已经形成近10人的核心志愿者团队,外围凝聚了近百人的教师志愿者。
“教师最了解教师的需求”
金融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朱超就是一名核心志愿者,从教师促进中心成立起,每期活动都会参加。由于经常在午餐会上抛头露面,朱超笑着说,组织和参加这些活动最大的好处是“提高了我的知名度,让学校的青年教师都认识了我”。
不过,吸引朱超持续参与的最大动力,是教师促进中心提供的与“校内外高人接触”的机会,“很多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走上午餐会,跟年轻教师近距离交流,要放在以前,根本没这样的机会”。
每次午餐会之前,朱超都会提前做准备,想好几个问题,在午餐会上向知名教授请教、学习。会后,还继续与他们保持联系。“跟他们交流,让我的层次、视野都提高了,还得到很多职业发展的机会。”如今的朱超,已经成长为学校国际金融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在国内学术界崭露头角。
劳动经济学系教师边文霞是学校的教学名师,她所教的数学课,深入浅出,教学效果显著,可以帮成绩只有50多分的学生提高到八九十分。不过,每次午餐会,特别是有关教学探讨的午餐会,她都会早早来到会议室。“很喜欢这样的氛围,感觉像是回到了家。”边文霞说。
几名参加过午餐会的教师告诉记者,非常喜欢午餐会的形式,大家围成一圈、坐而论道,没有主客之分,随时提问、随时讨论,气氛很轻松、融洽。
旅游管理系副教授李云鹏则认为,午餐会举行的主题讨论,都是志愿者根据教师工作实际而精心设计的,非常符合教师的需要。前两年刚评上硕士研究生导师时,李云鹏非常想了解如何当好导师、带好学生,教师促进中心适时推出“如何当研究生导师”的午餐会,让他从中获益匪浅。“教会了我很多策略、诀窍,包括如何跟学生沟通,如何因材施教等。”李云鹏说。
吴冬梅说:“教师最了解教师的需求。”因此,教师促进中心举办的主题午餐会,都很贴近教师需要。既有旨在提高教学能力的专题讲座,包括苏格拉底教学方法探讨、哈佛大学课堂剖析、如何开展双语教学、研究生指导策略等,又有针对学术科研的专门研讨,如学术研究规范、科研文献收集、国家级课题申报等。
除了午餐会,教师促进中心的每项活动都很贴近教师,就像给教师们量身定做了一件件“贴身棉袄”。走进教师促进中心的个别访谈室,记者看到不仅有投影、黑板等教学设施,还有沙发、茶几等居家设施,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的家园环境。
据了解,已有多名教师接受过教师促进中心提供的一对一个性化访谈服务,帮助他们有效解决了教学科研难题,颇受教师们好评。法学院副教授沈敏荣告诉记者:“吴冬梅教授是我的‘个别帮助导师’,她经常给我传授讲课的经验,让我去听她上课,她还来听我的课,给我分析授课存在的问题。学生们都越来越喜欢听我的课了。”
能否推广尚待摸索
劳动经济学院讲师张航空2010年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任教。教师促进中心的帮助,让他的教学水平一年上一个台阶。2011年,学生对他的教学评价才80多分,教师促进中心安排专人对他进行指导,2012年,这一分数就上升到了90多分。
教师促进中心提升了一大批青年才俊的教学科研水平。据不完全统计,6年来,经常参加活动的教师中先后有36名青年教师,凭借卓越的教学水平和丰富的科研成果竞聘至教授岗位,全校690名专职教师,有362名经常参加活动的教师提高了学生评教分数,平均提高10分,提升最快的高达21分。
吴冬梅告诉记者:“教师促进中心是个非行政化的学术共同体,所有活动以自愿参与为原则,不作强制要求,这让教师感到很亲切;各种活动内容形式根据教师需要,由作为志愿者的教师精心设计,贴近教师的工作实际,这让教师感到惊喜;教师促进中心还搭建了跨学科、跨学院的交流平台,淡化了教师间的专业界限,最大限度整合了不同学科、不同背景的教师资源,有利于学科交叉、协同创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师促进中心有效运行的经验,在国内产生了重要影响。据统计,2010年11月至今,已有27所国内大学的教学机构、研究单位前来考察学习。2010年世界教育教师开发大会上,首经贸教师促进中心的经验被作为中国经典案例予以介绍,引起了广泛关注。
“教师促进中心的有益探索和有效运行,促进教师经验交流和分享,显著提升了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吴冬梅表示:“但是,中心的运行也面临一些局限,首先是资源局限,作为一个校内非行政化机构,整合资源的能力有限,缺乏更为宽泛的资源平台与资源库;其次是学科局限,首经贸学科门类单一,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这种模式能否推广到其他学科门类值得探讨;再其次是受益教师群体局限,如何复制首经贸的经验,在其他高校推广,值得进一步研究。”
【观点】
学习共同体如何让教师留恋
■马云鹏
近年来对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之所以如此,重要的原因在于对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增加。以集体备课、观摩教学活动,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校本教研、名师工作室等为代表的正规的组织形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师专业成长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然而,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育者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厦门组织的以基础教育教师发展为目的的教师成长共同体和首都经贸大学以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午餐会”正是在这种教师专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出现的,以民间的、非正式的方式形成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虽然他们面向的对象不同,解决的具体问题不同,具体的形式不同,但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有其共同特征,值得从事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师和学者思考、借鉴。
教师学习共同体探讨的主题应具备现实性和操作性,使共同体具有可持续的生命力和不断发展的活力。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特别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不能简单地在书本上找到答案。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实践性知识起着重要作用。能否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困惑,讨论的问题是否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操作性,是吸引教师持续参加共同体活动的内在动力。
教师学习共同体应为教师自主发展提供榜样,及时显示教师自主发展的每一步成就。与别的团体一样,教师学习团体有其骨干成员,他们的成长经历、个人成就及其对团体建设的无私奉献,可以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辐射作用,因为自我发展是通过社会比较实现的,榜样可以促进其他成员在团体内的观察学习。同时,共同体还可以通过公开课、论坛、讲座等多种渠道,不断将成员的成就展示出来,可以让教师提高其生命质量,获取从教之乐,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每一次成就展示无疑都将对成员产生激励作用,进一步激发成员学习提高的内部动机。
教师学习共同体应坚持自主和分享的特质。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也是智慧贡献者。每一个人在共同体的活动中受益,也为共同体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最早倡导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美国教育家博耶尔(Boyer.E)提出,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并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人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运作方式,朝着教育这一目标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无论是“规定动作”的共同体,还是“自选动作”的共同体,自主参与的分享机制都是使其持续发展和保证质量的重要特征。
教师学习共同体在方式上可多样化。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人们的交流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途径。在厦门的案例中,他们就经常利用网络平台。这种方式不仅能突破时间的障碍,也能突破地域的障碍,从而吸引更多教师参与。
教师学习共同体应更加追求平等尊重的人文氛围,才可以全面满足教师的高层次需要。有共同的职业追求,教师可以结交事业上的朋友;有共同的活动,教师的职业理想与成就能得到同行的充分尊重。从情感上,这是一种能让人留恋并积极参与的学术交流形式。
(作者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3年1月3日第3版